Thursday, September 1, 2016

晋升家庭主妇


我今年26岁,在加拿大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

每天早上我会跟着老公的闹钟铃声起床。他去洗澡,我则从衣柜中挑一件钟意的衬衫,拿到客厅熨烫,再挂在房门。他从浴室出来自然就会换上已烫好的衬衫。

我从冰箱拿出牛奶,从厨房的柜子里拿出谷梁,加上碗碟和汤匙,整齐的摆放在餐桌上。老公享用早餐时,我会帮他准备午餐便当,再用漂亮的围巾包起来绑好。趁着老公还没出门,我连上他平板电脑的网线,在我手提电脑的搜寻引擎里开启多篇线上阅读的文章,有时张小娴张曼娟,有时村上春树或三毛,有时我也读长篇专题报道。这是因为家里尚未安装无线网络,老公上班以后,我只要不关电脑,就都能一直保留这些文章细细品味——直到他放工回家。

老公背上背包,带上安全帽时,我会给他一个拥抱,再目送他出门。接着,我才慢慢享用一个人的早餐,一般是麦片+蓝莓。不太累的时候,我会将碗碟都洗干净,有时不知怎么地一下就觉得困了,那么我便将餐具都堆叠在流理台,带着电子阅读器回到房里。这几天我都在读《哈利波特之混血王子》,读着读着就会睡着。

而每次醒来,几乎都近中午了。

这时我又会打开冰箱,将前几天的剩菜剩饭弄热,再不然就动动脑筋快手快脚弄点紫菜汤或冬粉汤,放点江鱼仔或冬菇什么的——一个人吃饭嘛,将就一点就行了。我习惯以文章下饭,容易嚼咽。午后是美好的家务时光:或是扫扫地,或是洗衣服收衣服折衣服,或是整理稍微凌乱的书桌。总之就是闲不下来,总会找到些什么可以做。

大概两三点,我要不洗澡,让自己爽快爽快;要不开始研究食谱,看看晚餐要煮什么菜色;要不一时兴起,就会动手做些糕点。再不然,我也会心血来潮地试着写写信,写写电邮(当然是先存档,等老公回来,再借用网路发送出去)。

四点多,老公就骑着脚踏车,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了。这时我们会坐在客厅聊聊学校发生的事或学生们的表现,有时我会给些意见,有时我会抛些问题,有时我会告诉他我羡慕死了。接着,又是张罗晚餐的时候。我在厨房忙呀忙,仿佛每一次的料理时间都是大展身手的舞台。晚餐是两个人坐在一起,面对面交流的时段,我喜欢看着老公享用食物的陶醉表情,给了我这个新手厨娘很大的满足感。

晚餐后一般老公负责洗碗(他真有良心),我上上网看看书或发发呆,再不然就计划第二天的午餐便当。晚上又是个人时间,他在备课的时候,我也不会打扰,记录每天的开销啊研究一些食谱啊读一些文章啊,反正时间真的很快过。大概十点多,我们就关灯就寝了。

一天就这样结束。我很少失眠,常常很快入睡,睡得又沉又香。

我们限定每周只到超市采购粮食一次。我们的生活变得很有规律,但是我们也给每一天都添加了一些有趣的内容:
每逢星期一是好客日,老公会邀请两位朋友(一般是同事)到家里作客一起用晚餐。
每逢星期二是感恩日,我们会各自写一些感恩的话给各自的朋友,给对方一些温暖。
每逢星期三是创意日,像昨天我们就一起讨论看什么方法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
每逢星期四是出游日,上周我们去採蓝莓,今天我们骑脚车在镇上逛了一圈。
每逢星期五是电影日,我们很宅的,边吃自己做的pizza边用平板电脑看电影。
每逢星期六是祷告日,他会弹奏乐器,我们一起敬拜上帝再为亲爱的人代祷。
每逢星期日是休息日,就是什么都不做,想睡就睡,想吃就吃,好好犒劳身子。

我嫁鸡随鸡,来到这个原住民保留地生活,日子悠哉悠哉,没有太多需要烦心的。目前首要任务,即是扮演好妻子的角色,胜任家庭主妇的职责。我实在觉得,目前为止自己做得还真不错哩。

Sunday, August 28, 2016

迁入新居


翻开加拿大的历史,原住民(包括“第一民族” “因纽特人” 和 “梅蒂人”)曾经面对很大的伤害。他们是第一批生活在这片北美土地的人民,却必须面对后来者的摆布。一个失败的政策,让原住民小孩与父母被隔离,他们被迫放弃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走进所谓的文明社会。很多很多年以后,执政者终于道歉赔偿,可是那些回不到的过去和填补不了的伤痕,该如何是好?

众所周知的加拿大,是一个开放、民主的理想国度。我在这个国家生活了近五个月,处处感受她的美好。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些文明建设背后,是一个又一个被“印第安人法”划分出来的原住民保留地?这些原住民保留地绝大部分属于自治区,由各自的首领统管。如果有机会到访这些保留区,你大概会以为自己到了另外一个国度。一般上原住民保留区座落在偏远地带,几乎没有柏油路,房子不修边幅,也鲜少可以看见漂亮的庭院或美丽的鲜花。

而我如今所处的Stanley Mission,因为部落首领(是个女生哦!)管理有方,所以情况不太差。加上这里拥有萨省最古老的教堂和最大的瀑布,夏天又有夸张的钓鱼大赛,每年都会吸引一批爱好大自然的游客前来,感觉还是不错的。

迁入这个人数仅一千八百的保留地将近一周,不得不承认,我已爱上这个小社区。

镇上有一家较大型的连锁市场和一家杂货铺,唯一的餐厅(卖好吃的炸鸡!),唯一的诊所,唯一的青少年休闲中心,唯一的小学和中学……大概就是这样。这里的居民一千八百多,不用花时间思考要送孩子上哪一所学校比较好,不用比较哪一家餐馆的菜色比较不错,不用头疼要到哪里消费娱乐。生活就是这么简单。

大家都知道大家,哪一家住了什么人,哪一家搬来了新住客(一般是外地来的新老师),哪一家生了孩子死了人,大家都知道。出入靠步行,再不然就骑脚车,没有什么地方是太远要驾车的——我老公就每天骑脚车上班呢。

属于我们两人的第一间家,由学校津贴,是两房式的教师宿舍,就座落在消防局后面,所以不怕迷路。周围住的也都是在学校任职的教职员们,都是来这里讨生活的,所以不会计较太多。房子小巧玲珑,客厅有个落地窗,外头是大大的木板阳台,隔着一片桦木林,远眺湖景。我们把小客厅布置在窗边,而我最喜欢坐在窗边的椅子上阅读,抬头即可望向窗外的蓝天白云大树。窗户打开时可以清楚听见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还有鸟儿悦耳的歌喉。

住在这样诗情画意的房子,生活恬静自得,夫复何求?


Thursday, August 18, 2016

尼帕温的中国饭馆

前阵子和老公带队到尼帕温 (Nipawin),在这个只有四千人的乡镇暂居两周。离开前一天,我们一行人在街头进行布道活动,机缘巧合下我和老公走进一家名为“Welcome Cafe”的餐厅,一片红彤彤映入眼帘,精致的装潢很有“中国风”。

果不其然,老板就是中国人。

两位老板一个顾门面,一个掌厨房。前者只能说中国地方话,我尝试聆听但实在难以沟通,于是普通话还行的后者被请出来,我们这才开始痛快地聊起来。

迈入中年的掌厨先生在孩童时期就移民到了北美。我问好奇为什么在这样的偏乡会有中国移民(毕竟大家都爱往温哥华或多伦多等大城市去),才获悉这家中国饭馆在尼帕温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五十年?五十年!!!

掌厨先生的叔叔在国共战争结束后逃到加拿大展开新生活,来到了这个一点也称不上繁华的乡镇,就只能靠着一身手艺(厨艺)在异地打拼。尼帕温周围都是原住民保留区,所以很自然地原住民也占了人口中的大比例。大家见惯的金发碧眼白种人算是少数,黄皮肤的华夏后裔就更不用说,简直是凤毛麟角。

我问掌厨先生:“这么多年来,你有回过中国探亲吗?回过几次?”
掌厨先生回答:“有啊,我回过一次。只是一次罢了……”

为什么?

“我回去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都变了,不一样了,所以就不要回去了……”

是啊。想想看中国在近代经济起飞,高楼大厦四起,暴发户到处都是。远到北美打拼的老实人家兴致勃勃想要衣锦还乡,怎么经得起面目全非、物换星移的打击呢?

“那你想念中国吗?” 我小心翼翼地提问。
“想念啊,每个中国人一定想念中国的!” 他语带激昂,眼眶却湿湿的。

我想也是。就像每一个马来西亚人也一定情牵赤道一般。人在加拿大,我不忘读马来西亚的新闻,也追踪马来西亚运动员在奥运会的表现。我会想吃马来西亚的美食,会想念马来西亚的点滴,会想有人跟我说说华语或马来文。

我们聊得尽兴,我想他好久好久没有这样的机会用母语和他人述说自己的故事了吧?离开前,馋嘴的老公没错失良机,点了一盘他最爱的鸡肉炒饭。掌厨先生回到熟悉的工作岗位,铿铿锵锵的声响起落,五分钟后他把热腾腾的食物端出来让我们带走。不收钱。

那一天,在那一家中国饭馆,我和那一位同样肤色的掌厨先生,各自怀着那一份思念故乡的心,在那陌生的环境继续为各自的生活奋斗。一次美丽的相遇,温暖了我们的心❤️

我们都知道,我们不孤单 🌞


Sunday, July 24, 2016

Resting

前几天为托福考试做准备时,老公给我出了一道很有意思的题目,简单翻译成中文是“请提出你觉得有趣但一般人较少有同感的事/物,并进行叙述。” 以下是我所回应的文章。写作时间30分钟。

I love resting.

As I move on in life, from a child to an adult, from a single lady to someone’s wife, life goes on and it seems like works and chores are never coming to an end. Most people could hardly take a break from their job or what they are doing in life right now, because they are afraid of being leave behind.

Busy students, busy teachers. Busy kids, busy parents. How often do you spend time doing nothing and find yourself enjoying it?

I have noticed a trend of travelling in this new era. We work hard, we save up money and we decide to go for a tour so we can “take a break and recharge our souls”. It sounds amazing. But how many people actually use the getaway to actually rest? Busy visiting tourist spots, busy enjoying the best food recommended from various website, busy taking pictures to upload on social medias so the world will know how happy you are, busy checking phone every few minutes and chatting with friends every few hours… busy busy busy.

As part of human nature, we like to go for interesting, exciting things. Things that help to make us feel great, happy or fulfilled. Most of us likely feel bad for taking a rest. Why is this so? Is resting equals to lazy? Unproductive? Stop progressing?

Why can’t resting be a time of growing and moving instead?

In this constantly moving and changing world, we can easily feel overwhelmed by what’s going on around us. In the true resting time, I find myself connect to the inner me, the real world that’s patiently waiting for me to attend to. I can hear my voice, I can process my thoughts without being disturbed by what other people are saying or being judged by any other value system in the world.

I find it interesting to be in a position of rest. It could be doing nothing and staring at the wall, or simply allowing your imagination go further. It could be just living ordinary life: eating three meals a day, wake up in the morning and go to bed in night, read when it’s time to read, shower when it’s time to shower.

How many people can actually “achieve” resting by really resting your spirit, soul and body? Try to not fill your rest time with what you should do, but rest. Try not to have a “to do rest” during resting, but simply rest.

It is true that the world is moving faster and faster, and if we don’t pay enough attention we might not be able to catch up with the leaders of this generation. But I believe, life is so much greater than chasing dreams after dreams, owning possessions after possessions. Give yourself some space to rest, to hear from your heart, to be away from society and the worldly systems, you will find that time of resting isn’t a waste of time nor a boredom.

It’s rather beautiful, awesome and interesting.

xxxxxx

另,即将远行赴一场夏令盛会,暂告别网络三周。


Thursday, July 21, 2016

杵臼

结婚满七个月,我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杵臼。花了好多时间和精力,才在城内一家大卖场找到这个以天然花岗岩制成的,沉甸甸的远古厨具。

回家后向谷歌大师请教,决定先以清水冲洗并风干,再混合白米、食盐、小茴香和胡椒捣磨以清洁石臼内侧。每一次的舂捣,都提醒着自己:有些事,急不来;有些东西,是值得等待的。

近日我和老公开始整理收拾,也列出新家清单。八月中我们就要搬到萨省北部的原住民部落去,老公任教的学校以较低廉的租金收费提供教职员房屋,不过家具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要自己采购就是了。我很早之前向老公提议给新厨房买一个搅拌机,可以在下厨时省下不少功夫。可是,自从穿上围裙以后,我渐渐发现自己更享受“慢慢来”的烹调方式。

相较西式餐点,我一直更钟意香与味浓郁的中式和泰越式料理。

我想起小时候常会被妈妈叫到厨房,不是拿锅铲站在煤气炉前帮忙下厨,而是坐在地上用杵臼捣碎虾米、花生或辣椒等。那时的石杵很重,每一击,都需要很大的力度。往往没两下,我就手酸了。可是,看着原本完整的食材变得细细绵绵烂烂的,感觉好过瘾!长大以后,不常有机会帮忙干炊活儿,但好几次回家,还是可以隐约听见从厨房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的杵臼敲击——又有好吃的了。

如今市面上为了带给辛苦的妈妈们更大的方面,让人轻松下厨的新发明越来越多,我家公家婆的西式厨房也是设备齐全,要什么有什么,就是少了杵臼——也难怪,它不是西方文化产物嘛。上网搜索资料时发现有的洋人爱用漂亮的竹制杵臼,有的喜欢简约的不锈钢杵臼,而我却对那古早味十足的花岗岩杵臼念念不忘。

(又或许,我惦记的,是在赤道中央的母亲与她为家奔波劳碌的身影?)

是啊,子弹头搅拌机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提供你一流的服务,但少了亲手捣磨的动作,还有长时间对着一块大石头的专注,就觉得做出来的料理好像缺乏那么一点点的用心。

今日把魂牵梦回的杵臼带回家,像是对着自己的嫁妆一般细心呵护。它仿佛在述说着一个女人为一头家的付出。你需要用耐心灌溉,你需要全神贯注,你不要急躁;时间久了够了,也就自然为你酿出好味道来。



Tuesday, July 19, 2016

亲爱的陌生人

“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讲话,很危险的!”
“你知道外面很多坏人吗?不要随便相信别人!”
“哇,你这样大胆如果被别人捉走怎么办?”
“哎哟,你一个女孩子要小心一点叻!”
“哇唠,你很厉害hor?酱不怕死啊?”

嗯嗯嗯,我知道我知道,我懂我明白我清楚我了解。大人的担忧很多顾虑很多,这个世界教会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否则很容易被伤害,我认同。是的是的,外面很多坏人外面很危险,okok,这个也没错。

可是,外面也很多好人啊。里面也危险啊,哪里不危险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看到一脸疑惑的游客就一定要上前帮忙。被拒绝也没关系,总好过当下狠心走过事后才后悔不已。而且我必须强调,我真的没有“老外情节”——虽然我后来和加拿大人谈恋爱结婚。可是我伸出过援手的除了洋鬼子,也有黄种人,中东人,马来同胞,黑皮肤的……男的女的单身的有伴侣的一家大小的,我觉得有需要的就会迎向前。

旁人所提出的质疑/建议大多出自一番好意,我心领,也会真诚谢谢他们的关心。可是,我更愿意倾听自己的心和一直都在的圣灵。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判断好人与坏人的能力,只是你会不会运用,或者是否能正确运用。我不敢说自己是百分百的“会看人”,可那真的是需要训练的。如果一开始就保持着防守的态度,冷眼旁观或视而不见,这样如何能学会辨别?

是的,我们会有不小心的时候,我们会有看走眼的时候,我们会有被欺骗的时候,我们会有遭遇不测的时候,我们会有遇见人面兽心的时候。可是,谁又能保证你现在自以为的“舒服区” (comfort zone) 很安全?

我宁愿以微小的力量去点亮陌生人的一天,去让大家看见这个国家人民美好的一面。





我一直认为尊孔的学生是很幸运的。学校坐落在市中心,毗邻轻快铁站和巴士总站,交通位置优越。与历史悠久的茨厂街当邻居大概是前世修来的福气吧,有机会见证老吉隆坡的变迁,还有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出手(或出口)相助远道而来的游客。

其实,帮助游客真的不难。他们需要的不外乎指引方向,介绍一些好吃的或是好去处之类的。这些是中学生都能做到的。我在想,如果校方能好好使用身边资源,栽培学生成为小小导游,每个星期在放学后安排固定时段让学生们带领游客(游客可自由报名)花一两个小时逛逛茨厂街,由中学生来进行解说,这不是很棒吗?

这么一来,孩子们能训练胆量、表达能力,提升英语能力、社交能力,结识新朋友,开拓视野,尤其学以致用,结合时事历史地理等,让他人认识我们国家的同时,更培养了自己对国家的了解。我相信,参加诸如此类活动的孩子,不出几个月,一定在身心灵都有满满的收获与成长;比光是苦读课本上的知识或局限在教室里学习强多了。

又或者,可以在茨厂街某个角落设立一个"ask me"档口,每天放学后到傍晚这段时间由(经过特别训练的)学生轮流值岗,只要游客有疑问都欢迎询问。让孩子们尽一份绵力做出贡献,这样超有成就感,又能日行一善,多好?

啊,如果我还在尊孔,多好。哈。

Monday, July 18, 2016

Westwood Highland 1.0 —— 那些美好的人与事

待在民宿两晚,我睡在通铺(dorm room),也就是一个房间里有好几张床,来自各地互不相识的背包客以最便宜的价格同住一室。Westwood Highland 的通铺有两张上下双人床,也就是四人一房。而我,和我的两个丹麦朋友,就这样“睡在一起”了。

“什么?万一他们晚上对你上下其手怎么办?”
“你怎么这么放心?如果他们不怀好意都没人救你了!”

哦,好像很有道理。可是……可能这个就是背包客自以为的乐趣吧?住通铺比单人房要省钱,同在一个屋檐下似乎也更能认识朋友。当然,如果你没有伙伴同行,一开始就感觉房内的其他住客怪怪的,或者心里不自在,那就最好不要犹豫。贞节和命还是最重要的,这时候钱就不要省了。

我的情况是,当下完全没有畏惧,我相信这两个新朋友,即便第一晚我对他们了解甚少。

他们让我先选床位,我选了其中一张床的下铺,因为我实在懒惰爬楼梯,半夜要上厕所什么也比较方便(当然真有意外发生要逃走也容易多了)。他们两人就各睡在两个上铺。第一晚我先睡,一早也先起床到客厅上网,所以没察觉什么特别的。第二晚我跟他们同时关灯就寝,我躺在床上看书,隐约从眼角看见他们迅速的脱衣脱裤(是超~级~迅~速~)跳上床,你别想我会看到什么,光着胳膊,不过还有内裤啦,不是全裸!

哦,原来他们有光着身子睡觉的习惯。我知道哦,很多外国人都这样的。没事没事。




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是三个人或者五个人聚在一起聊天,但是我很幸运地分别在不同时段和Paul&Steven有单独的对话。

因为工作习惯早起,第二天起床后我便到客厅上网,没多久Paul也起床了。我们聊了超过一个小时吧,才见Troji&Mikel骑着摩托车来民宿准备早餐,对话也就此结束。Paul人很nice,他在荷兰是一个护理人员,你要俗气地说是护士也没错——看不出来吧?人高马大的他可是相当细心温柔的,他分享了一下自己在医院或是照顾病人时的故事和对未来的计划。如果我没记错,他好像是辞职出来旅行的,打算回去以后再为事业做新的选择。当时他没有女朋友,他有点无奈地说,想要找到适合的,真不容易。

我的下巴差点掉下来。你长这个样子,你人品好成这个样子,会没人要?

不过当然,我又不是每天跟他生活在一起的人嘛,哪儿轮到我来说话呢,搞不好他对感情的处理还需要再学习吧?总之,他就是空窗期,也希望有一天会遇到一个对的人,能够彼此了解什么的。但是他笑着说不着急,觉得现在这样也挺好的,可以跟好兄弟一起旅行,又认识新朋友。他还用手机给我看他在荷兰生活的照片,他自己的一些小发明等,我们聊得甚是愉快。

哦,我超喜欢他的啦。那次对话以后我的心就偏了一边,觉得Paul比较容易亲近,反而酷酷的Steven就让人感觉有点距离。虽然两人都待我不薄。

第二天晚上吃火锅后回程途中大家在车上聊开来,问起两个丹麦人为什么会结伴来马来西亚旅行,才从Steven口中得知“我跟女朋友分手了,所以决定跟Paul一起来马来西亚散心,可是临出发前又跟女友复合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大伙儿笑翻了,认定Paul只是替代品,搞不好Steven现在巴不得跟女友在一块儿呢。一个小小的插曲,再度将我们的感情拉近不少。

会不会因为只是过客,觉得对方对自己没有伤害没有杀伤力,所以平时难以启齿的话题或秘密都变得轻松自在了?那天夜里,我因为离别即将来临而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入睡,开口问了一声“哈咯,你们还醒着吗?” 没想到换来Steven的回复“怎么啦?”

就这样,我想我们躺在各自的床上,在漆黑的房里聊了一个多小时,就在Paul呼呼大睡,不省人事的时候(Steven还示范给我看Paul会突然惊醒,但下一秒立即入睡的高超技术)。我问了很多很多很多问题,Steven都一一回答,而且我知道他不是随便吓唬的,那是发自内心的坦诚相对。

他说他绝对没有办法像我一样一个人出来旅行,因为他害怕寂寞。所以他打从心底觉得我很厉害,很欣赏我。而且,旅行时他不会主动和陌生人讲话——除非别人先开口。他说他不敢。

那次的深夜长谈,在往后很多很多个失眠的日子里不断在我脑海里回播。我们聊起旅行中短暂停留的过客,聊起分别以后,聊起他们回到荷兰的几个月后,聊起几年后,聊起几十年后……我们会不会把彼此遗忘?他笃定地说“不会”。他年纪比我大,出走的经历比我丰富,见过的人与事都比我多好多好多,可是他说像这样的相遇,是头一回,也是刻苦难忘的。他说未来可能没有重逢的机会,甚至或许因缺乏交集而不再联系,可是他知道,他不会忘记这段经历,还有这个为他们带来不可思议旅程的女生。

唉,现在回忆起这一段,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你自然可以尖酸地说“人家不过是说说罢了!” 你也可以负面地认为“他很快就会忘记的啦”。可是我不是那样的人,我把他的话小心收在回忆里,也放进心底深处。




  


三天两夜的小旅行,正确来说其实只有一天两夜。第三天早餐之后我就必须离开民宿到半小时以外的巴士站搭巴士回吉隆坡。Paul&Steven 已经决定多待一天,所以是时候道别了。因为民宿客少,所以Troji&Mikel决定带着两个丹麦人一起登山去,顺便在采购干粮时把我放在路边,让我自己搭便车到Tanah Rata。那是我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勇敢地,站在路边伸出大拇指。很多车子呼啸而过,还有人在车里拿出手机来拍,真的很尴尬,可是再不好意思下去要怎么办呢?是要错过回吉隆坡的巴士吗?还是要花大钱搭德士?

别傻了。继续伸出大拇指吧。你不是一直很向往成为背包客吗?

四个大男人买了干粮水果,向我挥手道别,车子便往山上开去。我是一个爱哭鬼,可是我可不想在大路边像个傻子一样嚎啕大哭。而且我发誓我真的在一瞬间看见Steven的眼睛湿湿的。大概十五分钟后,一个载货的老伯让我上了车,我们小聊了一下就没下文了(我很想大聊特聊啦,不过感觉他有点不懂要怎么跟这个情绪怪怪的小女生说话,便不勉强了)。后来他放我在一个小巴士亭,刚好有在地的老旧巴士经过,我就这样一路顺利到了巴士总站。也顺利回返吉隆坡。

xxxxxx

两年了。还在马来西亚的时候我寄过几张明信片给Paul&Steven,生日和结婚时都收到他们通过面子书的祝贺。其他的,没有了。可是,未来哪一天当我终于踏上向往已久的欧洲时,我一定要到荷兰拜访他们,或许也带上我的老公和孩子^_^

我后来也二度、三度、四度带着不同的朋友家人回到Westwood Highland去,每一次都有新鲜事发生。不过,后来的故事就等日后再续吧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