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马来西亚华人,嫁到北美洲加拿大,落脚偏乡原住民部落,这是很奇妙的旅程。住在 Stanley Mission 近五个月,我对身边的一切不再觉得陌生。虽然并没有对部落的人事物了如指掌,可是因为老公在学校任职的关系,加上网络的协助(部落有属于自己的面子书群组),我算是秀才不出门,能知部落事吧。
基本上,外人对部落原住民的既定印象是比较负面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原住民向来与大自然为伍,生活作息与打猎、捕鱼、耕种、采收、编织脱离不了关系。如果说他们不重视知识,那是太片面的说法;但我想他们更注重生活技能,注重祖先所传递下来的传统习俗。像是我知道的一些原住民小孩,不时会翘课和家人出海捕鱼、到森林打猎什么的……你能就缺课这点而断言他们是不学无术,不思进取吗?当然不是。
在加拿大的居民只要满12岁就可以考取枪械使用执照或买得钓鱼执照,但是原住民却不受此法律限制。他们大部分的食物摄取,都是来自先天的优势——可以无止尽的猎捕。想想看只要幸运地捕获一头驼鹿(moose),那数百公斤重的肉,就足以让一家人吃上好几个周,甚至好几个月了。加上原住民的家庭人数众多(有点像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家庭总是比较多小孩一样),如果要不断大量购买牛肉、鸡肉的,负担会很沉重呢。所以啊,很多原住民小孩,尤其是男生,都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学习辨认动物的足迹和尝试发出动物的叫声,并跟随大人进入森林打猎或出海捕鱼。这是生存之道。
再来,我想地理位置也大大影响了原住民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因为过去与执政者签署的协议,现存的原住民一般居住在距离大城市要好一些距离的保留地内。像我们身处的部落,是在绵延数百公里的高速公路结束后,连接崎岖的土石路,然后还要再转入一个勉强能让两边通车的蜿蜒小路,经过无数的森林与湖泊,最后才在路的尽头出现。我几乎没有看过比这个更为偏乡的地方了。
因为处在如此偏远的地方,无论是较大型的超市商店、政府部门、医疗系统、教育环境什么的,都得耗上一段路程才能抵达,居民长久处在封闭式的地区,要如何“跟上社会步伐”呢?像是部落里虽然有诊所,但是若患重病或怀孕分娩什么的,还是必须到一个小时以外的小镇,或四个小时以外的城市去,如果一对父母/夫妻要出城办事,孩子也跟着去,这样老师又会面对学生缺课的问题了吧?
在我老公的班上,本来应该有19位学生,但每天出席的人数不一:超过10人算是可喜可贺,有时不知为什么只有6、7个学生。试想想,课室内寥寥无几的学生,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缺乏学习斗志又没什么竞争压力,要创造“乐教爱学”的温馨校园氛围,难如登天。不上课的学生在干嘛?除了跟父母去猎捕、出城去,也有在家睡觉、玩游戏、闲着没事不想去学校的。
所以,对于大部分原住民家长和小孩面对教育/学习总是意兴阑珊或漫不经心的态度,我想我渐渐能理解。教育工作者当然都知道,教育是改变一切的根源,一些家长或许也深知这点,可是大伙儿却迟迟没能找出正确的办法去激励孩子们奋发向上,结果孩子在相对松散、慵懒的环境中成长、结婚、成为父母,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恶性循环。
我们所普遍知道的,印象中浮现的加拿大人模样,我相信都是后移民的白种人。他们看来温文尔雅,金发碧眼,教育好素质高……可是,这些黑头发红褐色皮肤的原住民也是加拿大的一分子,但是又有多少人关心、正视他们的生活情况呢?(待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